分類
中華文化

22-23年度中華文化校本學習活動

K3「專題研習」活動之認識中國傳統節慶「農曆新年」

 

活動目標

 

1.   透過「農曆新年」活動,兒童能夠認識中國傳統節日不同的文化。

2.   增進兒童對中華文化的認識。

3.   培養兒童對國民身分的認同。

4.   讓兒童享受和感受活動中帶來的樂趣。

教師播放農曆新年的影片,讓兒童透過觀看農曆新年的影片,知道農曆新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,從而帶出多項不同活動,包括︰大掃除、製作新年裝飾、寫揮春、購買賀年物品、吃團年飯、搓湯圓、新春團拜等。從而增進兒童對中華文化的認識,加強兒童認識農曆新年的風俗、習慣及傳統文化,以及培養兒童對國民身分的認同。

兒童進行大掃除活動

兒童購買賀年物品

兒童準備團年飯菜式及吃團年飯

 兒童參與搓湯圓活動

兒童參與新春活動

分類
未分類

子女不是機器
在家開啟親子對話

撰文:家庭動力創辦人及行政總監

  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

   兒童遊戲治療師吳綺琴

疫情下,父母與孩子一同在家抗疫,看到子女日常上課的模樣,總難忍訓話不斷。親子間的對話變得只剩下「做完功課了嗎?給我檢查看。」「應該要停了,不要再打機了!」「不准再看電視,應該要去睡覺了!」。但孩子不是機器,不能按著你的要求過人生。家長們一起試試趁一起在家的機會,開啟親子對話吧!

生活在都市的人,都好像忘記了自己是一個人,以為每個人都是一部冷冰冰,沒有情緒反應的機器!忘了自己是一個人,會有甚麼的後果呢?若父母也忘記了孩子是一個人,孩子會有一個怎樣的人生?

如果是一部機器,設計師在設計上當然會因應自己的需要,令機器的表現達到自己的目標。機器沒有生命,但設計師會絞盡腦汁,用高端科技為機器設計與改良,務求機器的表現盡善盡美。

所以設計師不需要與機器對話,不需要問機器累不累,不需要問它願不願意 ─ 只要設計師覺得是好的,就會動工,加諸於機器身上。這樣合理嗎?很合理吧,並無不妥啊。當機器的表現傲視群雄時,人們會對機器愛不釋手,同時感謝讚嘆背後偉大的設計師。

但是,很多父母在教養子女的模式上,與設計師設計一部機器差不多。父母對人生希望達成的願望,都想要子女達成,所以為子女「設計」一條成功路,在學業及不同領域中,爭取卓越成就 。當表現不如理想時,父母會絞盡腦汁,「改良」孩子,去參加禮儀班、社交班、中英數補習班、記憶班、音樂班和游泳班等等。

父母會與孩子會有親子對話嗎?會的,但多數是那幾句,而且對話隨著孩子年紀漸長,會漸漸消失,就沒有對話了。

父母會問孩子累不累嗎?很少聽到。只是時常聽到父母説自己很累,或帶孩子很累。

父母會問孩子願不願意嗎?有時父母也很民主,會問孩子意願。但無知的孩子說了「我願意」後,就後果嚴重。因為父母隨之想孩子達到頂峰,如果中間半途而廢,就是「沒毅力」、「沒恆心」。結果,孩子達了標,父母贏了掌聲,孩子就不再繼續了。

最後,我們的孩子所得到的人生,就如一部機器,沒有自主能力,也不知道何謂「自己的人生」。

與其不斷要求孩子過你要求的生活,倒不如爭取這段在家抗疫的時間,好好關心子女,開啟親子對話,促進親子關係。

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、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,專輯內容包括「有星有Say」、「校長有話兒」等節目。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,更會邀請幼小校長、名人、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、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,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,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、互相扶持的同行者。

分類
最新消息 未分類

最新消息

1.24-7-23(星期一)至4-8-23(星期五)為本園暑假假期。7-8-23(星期一)兒童照常上課。

2.12-8-23(星期六)為K1及K3家長日,請家長依時出席。

3.17-8-23(星期四)下午為7月及8月份生日之兒童舉行生日會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責罵無助解決問題
愛的語言助家庭和諧幸福

撰文: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張偉菁校長

小朋友在家上學,媽媽也要在家工作,同時兼顧家務和照顧小孩,難免會覺得十分疲累。 媽媽走到客廳,看見小朋友灑滿一地的玩具,頓時感到憤怒,忍不住便責罵孩子。但其實家長可以使用「愛的語言」教導孩子,冷靜又有愛地解決問題。

筆者個人很欣賞一個嬰兒配方奶粉廣告。一開始時,一個 2、3 歲的小朋友在屋內走來走去,搬動很多不同類型的玩具到後花園的泥地上玩耍,過程中把泥土和碎石等帶進屋內,當然過程中少不了跌得滿地的玩具。媽媽看到後,臉色一沉,大戰似乎一觸即發。小朋友看見媽媽的臉色後,亦似乎意識到媽媽的怒氣。怎料鏡頭一轉,媽媽竟從背後取出一副「女飛賊」式的眼鏡,對孩子扮鬼臉。於是烏雲散盡,母女擁作一團,原本的低氣壓被笑聲爆破,藏身於窗簾後的爸爸也可放心繼續「嘆」他的咖啡了。

聰明的廣告創作人給我們上了一課:更糟的事情也可以有令人喜悅的解決辦法。

解決問題只取決於態度

媽媽們在甚麼時候對家人最不滿呢?不是在母親節收不到禮物,亦不是丈夫和孩子忘記了妳們的生日,更不是為家人預備飯餐 ─ 而是在辛辛苦苦忙完家務之後,家中的其他成員卻任意地把原本整齊的客廳弄得亂七八糟!大家有同感嗎?

假如以上的事情發生在妳的身上,妳會如何處理呢?大吵大鬧?還是罵孩子罵丈夫呢?

有一個母親在廚房裡忙了一個上午,午餐也準備好了。當她到客廳時,只見到滿地玩具。她先喝杯冷水,就對不足 3 歲的孩子說:「啊!滿地的玩具,都是你玩過的嗎?」孩子笑嘻嘻點頭。「媽媽做了很多家務,現在很累了,我需要你幫忙,把玩具收拾好,你可以幫媽媽這個忙嗎?」她說。孩子開開心心的開始收拾玩具了。

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

這個媽媽用了一個很有效的策略去教導孩子,這策略就是「愛的語言」。她首先「觀察」情況,冷靜地了解問題,代替直接斷言是孩子把客廳弄亂。她再而說出自己當時的「感受」(媽媽很累了),然後她清楚坦白地表達她的「需要」(把玩具收拾好),最後以摯誠的態度表達出她的「請求」,所以孩子可以在她清楚的表達中收到準確的信息,知道如何配合母親,不需要胡亂猜測媽媽發怒的原因。

家庭幸福要刻意經營,家中每一個成員必須讓「愛」融入生活之中。愛包含忍耐,日常生活的溝通中,要冷靜觀察,要說出感受,要提出需要,更要表達請求。家人相處最忌互相指責猜疑,有期盼就要坦白表示,藉著上述4個要素,誠實地表達和關切地傾聽。家庭是一個「愛」的組合,「愛」這個字看似簡單,實則它千變萬化,隨時間而遷移。它如一顆種子,要相愛的人去灌溉、去栽培。孩子有時的確難教,但只要我們肯放下自己的成見,營造「愛的語言」這種非暴力的溝通方法,父母子女必定獲得和諧和幸福。

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、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,專輯內容包括「有星有Say」、「校長有話兒」等節目。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,更會邀請幼小校長、名人、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、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,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,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、互相扶持的同行者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丟棄自卑感
4招建立孩子自信

撰文:財商教育協會課程及培訓總監

   關顯彬先生

家長總希望孩子能成為樂觀正向,又有自信的人。但今時今日,心理上充滿自卑感的孩子愈來愈多,為人父母的應當如何面對呢? 其實要建立孩子自信,可參考以下4個方法。

1.查明因由 對症下藥

孩子的自卑感很多不是來自天生,卻是成年人的教導不得法所造成的。有心理學家指出,不少中小學生自我意識薄弱,常常把成年人對自己的看法來評價自己,即使有了獨立的見解,往往也比較片面。

因此,在這個時期,如果老師和父母對孩子的能力評估不當,就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感。而且,有些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諸多批評,整天在嘮叨過不停,這種過度的評價也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感。還有的孩子因學習成績不好或身體健康欠佳,都會產生自卑感,所以當孩子產生自卑感時,一定要首先分析是哪種原因所造成。

2.要求要合宜 評價要合理

當父母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感時,必須要了解他的能力和水準,提出恰當的要求,並給予合理的評價。例如有些孩子考試通通都不及格,父母可以先行要求他們爭取某科及格,如果孩子達到了要求,父母就應給予肯定和鼓勵,再提出進一步的要求。

在這個過程中,父母不要擔心孩子有反覆的情況,不要操之過急,要肯定孩子的努力精神,耐心分析孩子反覆的原因,鼓勵孩子全力以赴。只有這樣,才能給孩子看到自己在循序漸進,看到自己經過努力取得的成績,增強信心,克服自卑感。

3.擴闊眼光 增長見識

當有自卑感的孩子與他們相若的知識貧乏和見識短淺有關,年齡相仿的孩子聚在一起時,有的談天說地,講得繪聲繪色;有的卻一無所知,無言以對,無見識的孩子和別人一比,很自然地會感到自卑。所以,父母要有意識地豐富孩子的知識,開闊其眼界,提高他們的各種能力。

父母可以指導孩子閱讀,帶孩子參觀遊覽等,讓孩子同樣感到自己有了知識,有了能力,甚至不比別人差,這樣他們就會逐漸消除內心的自卑感。

4.施妙法 予鼓勵

父母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感,最重要的是尊重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。例如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,父母應體諒孩子的心情,設身處地,幫助孩子分析原因,以理性制定措施,而不能再感情用事,一味諷刺、挖苦、指責和埋怨。

批評對有自卑感的孩子往往成效不大,相反地,表揚和鼓勵倒常常能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。因此,孩子有了進步,父母要及時表揚和鼓勵;孩子出了問題,父母也要對其中的積極面給予肯定。這樣不僅可以使他們重建信心,從而克服困難,而且更可以增進兩代情,可謂一舉兩得。 

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、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,專輯內容包括「有星有Say」、「校長有話兒」等節目。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,更會邀請幼小校長、名人、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、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,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,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、互相扶持的同行者。

分類
家校合作

關於我們

全人教育及校園文化,讓在靈、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情,各方面均建立起關愛教育領導。原告「人」本,以、發展自主學習、從小培養為目的的教育。從小培養為孩子的生命和品德的發展。從小培養孩子開始有生命的教育,培養從小建立正面的人生觀,讓我們的孩子在成長歷程中更需要生命的生命觀廣泛傳播。